古时人留长发时,由于散乱不方便,因此取长针别住,这种长针在当时就被称为笄,笄也叫簪,是簪的本名,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骨制的发笄,用于盘发挽簪。《辞海》里则有这样的解释:“簪,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,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。”它最基本的是两个职能——安发和固冠。

商周时,男女都以插笄来标志着成年,《仪礼》记载:“女子年满十五,梳髻插笄,表示成年,可以许嫁,并举行仪式,称为殷抢裼。”汉代以后,簪子的佩带不再被严厉的礼仪制度约束,发展形式繁多,仅从质料上看 , 就有骨、石、陶、蚌、荆、竹、木、玉、铜、金、象牙、牛角及玳瑁等等,簪的首端或镂以花鸟等装饰图案,或缀以珠宝玉石。

簪子材质的贵重与否其实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一般妇女多选择朴素的铁、骨、木、竹等,素雅大方,本色为主,富贵之家的妇女头饰往往珠光宝气,金银环绕,而在汉代很珍贵的玳瑁质的簪子只有太皇太后、皇太后才配得起。玉料在明朝时用得比较多,但此时多是在做玉件剩下细长的小棍的形态基础上设计成发簪的,到了发簪的繁盛期——明清时期,流传下来的珍品发簪则是玉和金、铜制的簪比较多。

从历代遗留下的款式多样的簪子可以看出其变化主要集中在簪首,常见的装饰有祥禽瑞兽、花卉果木、人物神仙、吉祥符号等,这些装饰往往反应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寓意及艺术,处处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情结,渗透着传统文化意趣。

祥禽瑞兽有龙凤、仙鹤、鹿、十二生肖等。如“梅花与鹿”簪,因梅花分五瓣,比喻“福、禄、寿、喜、财”五种福。鹿借“陆”之谐音,“陆”与“六”同音,鹿又谐音“禄”,寓意六六大顺。

又如“喜鹊登梅”纹样由两只喜鹊和几枝梅花构成,民间有“喜鹊登梅,喜上(梅)眉梢”的说法。“鸳鸯戏莲”纹样,比喻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。就情感而言,这些均表达为吉祥、富贵等,这是人类基于生存前提的普遍思想。

花卉果木中常见的有牡丹、莲花、梅竹、石榴、桃等。如明代的一支“水仙簪”,名中有“仙”字,是吉利的花卉,人们认为用它作吉祥图案可避邪祛秽,给家庭带来吉祥。

又如“三多”纹银质发簪 , “三多”是指石榴、佛手与桃三种果实的组合。石榴多子,佛手的“佛”谐音“福”,而桃比喻长寿。所以“三多”象征多子、多福、多寿。这些精心设计的花卉、植物纹样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,多是对生命繁衍、前程似锦的期盼。

簪子这种传统饰物,颇具东方古典神韵,挽簪的女子带着夏季的清凉、摇曳的风情,宛如从宫廷壁画上走来,摇曳婀娜如夏荷,不由得让人想起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饰”,想起江南采莲女,“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,低头弄莲子,莲子清如水”,象一幅水墨山水画,如旋转的乐拍,让人回味悠长。